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吉木伸子論為甚麼肥皂更優勝

日本著名皮膚專科醫生吉木伸子醫生說:
越來越多人重視“洗面”,但什麽才是正確的洗面?“Cleansing”針對缷妝,而“洗面”的重點是洗掉皮脂。當然不可洗掉過多的皮脂,但也沒有必要過於恐慌洗掉過多皮脂;觀察我的病人,很明顕可以看到她們多半都沒有充分洗淨皮脂。

然而每當問她們使用什麼洗面劑,她們便以“形態”回答說“固體的肥皂”或“液體的洗面產品”,但當然單靠形態也不可能決定洗面劑的好壞,所以最後還是要看成分。然而成分標籤卻是個很難看得懂的東西,所以普通消費者不太容易單憑成分表來判斷洗面劑的好壞,結果某程度上只好看“形態”來初步判斷洗面劑的好壞。所以如以“形態”來判斷,固體的肥皂是較少會出錯的選擇;液體或Cream type的洗面劑雖是主流的產品,但它們的品質優劣較参差不齊,不易辨別出好產品。

主流洗面產品的液體或Cream type洗面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使用者不容易控制使用量;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有擠出
太多洗面劑和使用太多液體或Cream type洗面劑的傾向。而在這一點上,肥皂幾乎不可能出現使用量過多的問題,而且也可以洗掉適量的皮脂。


如覺得肥皂不容易起泡,“起泡網”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也不必對泡沫太執著,沒有必要起像個Whipped cream一般的肥皂泡。起到適量的泡沫後,以雙手手掌夾起泡沫時感覺到Cushioning便已經足夠。




沒有這麼濃稠的必要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防曬產品:SPF越高越好? 2

防曬產品的SPF指數有多個選擇,但不可能每下都使用SPF50的產品,那麼如何才是有效防曬又可避免防曬產品對皮膚的負擔呢?

平時使用SPF15~20,PA++的產品應該足以應付防曬目的,但長時間逗留在室外,郊外等直接照射到紫外光的情況下就應該使用SPF30或以上的防曬產品;上一篇已經提過,雖然有SPF50或以上的防曬產品,但並沒有太實際的意義,所以SPF指數太高的產品還是應該盡量避免使用。

防曬產品使用時間長達數小時或大量流汗的情況下必須重覆塗敷防曬產品,否則就根本起不了產品宣稱的SPF指數;許多人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SPF50的產品,但其實每隔一段時間(要點是“頻密”)重覆塗敷SPF30或以下的產品才是更有效,更呵護皮膚的防曬產品的使用方法。

於面部使用防曬產品時,顴骨部位應該要刻意增加塗敷量,並在使用SPF較低產品的同時,在上面再加上一層Powder foundation(絕大多數Powder foundation都有遮擋紫外光的作用,所以沒有必要使用防曬Powder foundation)也會額外增加防紫外光效果。

防曬產品由紫外線阻隔劑(Ultraviolet scattering agent或Ultraviolet blocking agent)和紫外光吸收劑(Ultraviolet absorber)組成,而越高SPF指數(SPF30或以上)的產品中含有越多紫外光吸收劑。紫外線阻隔劑多半由礦物成分組成,而紫外光吸收劑通常由石油化工原料提取的合成化合物組成,但紫外光吸收劑在吸收紫外光的同時,其分子結構受到紫外光破壞而破壞後產生的化學物便有可能引起過敏,皮膚炎等的可能。

一般來說紫外光吸收劑對身體和皮膚的危害多多(過敏,荷爾蒙分泌失調,生殖機能失常,基因突變等),而沒有經“納米化”的紫外線阻隔劑就對身體沒有甚麼壞處。

主要的紫外光吸收劑有:
Octinoxate(2-Ethylhexyl-p-methoxycinnamate,Ethylmethoxycinnamate)針對UVB
Ethylhexyl(Octyl) Dimethyl PABA 針對UVB
Benzophenone(Oxybenzone) 主要針對UVB
Octisalate (2-Ethylhexyl salicylate) 針對UVB
Avobezone(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針對UVA

主要紫外線阻隔劑有:
Titanium dioxide
Zinc oxide

EWG也有一篇根據FDA發佈的資料而編輯的報告指出防曬產品的9個盲點

  1. 防曬產品不保障可以防止皮膚癌
  2. 防曬產品可能對部份人士增加患上黑色素瘤(Melanoma,惡性皮膚癌)的風險
  3. 高SPF指數防曬產品的SPF指數本身(50,50+等)並不可靠和正確
  4. 人體始終需要依賴陽光於體內“自生”維他命D,故人體不應完全避免陽光照射
  5. 防曬產品通常都會含有的維他命A(Retinyl palmitate)可能加速皮膚癌的形成
  6. 紫外光與防曬產品中多種成分均可產生自由基(游離基),可使皮膚老化加速和增加皮膚癌風險
  7. 多半防曬產品含有納米化成分和干擾荷爾蒙分泌的成分;但Mexoryl SX (Ecamsule) ,Tinosorb S與M,Avobenzone等成分則對人體較安全
  8. 與美國產品相比,目前產自歐洲的防曬產品的防曬成分更為優秀
  9. 目前(2012年)美製防曬產品的標籤毫無統一性,如雖標有“Broad spectrum”標籤產品的防UVA性能明明不足,其中幾乎90%的產品還是照舊在市場上有售

“Broad spectrum”到底對UVA protection有沒有效?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防曬產品:SPF越高越好? 1

夏天即將來臨,但妳對防曬產品的認識有多深呢?不理三七二十一,防曬最有效的就是標記著高SPF值的產品?

相信各位已經知道防曬就是防紫外線(UV),就先簡單地說說UV和SPF等詞語吧。其實UV有三種;UVA,UVB和UVC,但其中UVC根本到達不了地球表面,所以我們就不必去防它。但UVA則可到達皮膚深層,導致皮膚曬黑,皺紋的產生和皮膚鬆弛等問題,而UVB則會導致色斑和雀斑的形成等問題。然而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是針對防曬產品的UVB防禦指數,而針對防曬產品的UVA防禦指數則以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來表示。




祇有SPF指數的標誌代表了甚麼?


以往的防曬產品一般祇有標記SPF數值(換句話說對UVA毫無防禦作用),但近年來不少產品開始採用PA標記,即表示對UVA也有防禦作用。但如上圖的產品還是祇有SPF30的標記,對防禦UVA,可以說是毫無作用。




SPF再加上PA又是怎麼回事?


SPF指數有最小的1到最高的50,還有較少見的SPF指數“50+”(超過SPF
50)的等級,而PA也有+,++和+++的等級,其中+++為最高指數。但小心被SPF50,SPF50+等標記誤導。

SPF指數的
標準是怎麼訂的呢?與完全沒有防曬措施而導致皮膚灼傷(Sun burn)的情況相比,SPF1就表示使用SPF1等級的防曬產品可延遲皮膚在曝曬20分鐘後才會被太陽灼傷(20分鐘SPF1=20分鐘),以此類推,SPF10就表示20分鐘*SPF10=200分鐘的防止灼傷作用。那麼SPF50就表示20分鐘*50=1000分鐘(超過16小時)的防曬作用。這說明了甚麼?就以SPF30和SPF50為例,其實兩者的防曬能力(FDA的報告指出SPF指數越高,其防曬能力就越不成比例,一旦超過SPF30,防禦UVB的效果已與SPF50沒有實際分別)是同等的,分別只不過是維持防曬能力的時間長短而已。而且FDA同時也指出SPF指數越高,其對皮膚的負擔也會越高(導致過敏,皮膚炎等的風險),所以正常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SPF50的產品,也不可經常使用SPF50的產品。

還需有留意的就是廠家決定產品的SPF指數時到底用了多少防曬劑;其實訂出SPF指數時必須根據標準的防曬劑用量,而這個標準用量是2mg/平方cm。所以當妳使用防曬產品時,假如妳的用量未達到2mg/平方cm,便得不到該產品宣稱的SPF指數和防曬效果。2mg/平方cm的用量其實是蠻多的,而多半防曬產品都呈白色,所以搽過這個份量的防曬產品的部位一定呈白色。相信平時不太可能有人會搽這麼厚的防曬產品外出吧?

無論SPF1~50也好,PA+~+++也好,它們的數值祇代表使用了防曬產品的情況下可以延遲多長時間才會導致皮膚灼傷。而為達到產品宣稱的SPF和PA,使用者必須按照上述2mg/平方cm的用量,否則不可能達到產品宣稱的SPF和PA。還有,由於廠家在訂出產品的SPF和PA指數時祇是根據“平均”日照環境而算出,所以在較為極端的環境下(如東南亞等較為接近赤道的地點,夏季的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的時間帶,都會提供了紫外線照射量超多的環境),防曬產品同樣也不能達到廠家宣稱的SPF和PA。

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

何謂Skin care?

Skin care這個字,大家都知道,Skin是皮膚,Care是看護,保管的意思,大家肯定有做某種Skin care,但可能對它有各有各的解釋吧。

相信化妝品公司是帶頭推廣Skin care這個字和概念,否則消費者也未必有機會認識到所謂的Skin care了。我們先不講Skin care產品,了解一下現時為甚麼Skin care的概念會這麼普遍。以下是一個日本皮膚專科醫生對Skin care的見解:

第一個理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日漸惡劣。

臭氧層破洞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而臭氧層的作用便是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大家熟悉的“UV”),但臭氧層的破洞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的UV增加。紫外線不但使皮膚曬黑,甚至可導致皮膚癌;有報告指出,在近十數年來,於距離臭氧層破洞最近的澳洲,患上惡性皮膚腫瘤的人數已增加了數倍。

另一個例子是空氣污染。如都市生活中常接觸到的空氣中的汽車廢氣(含有金屬,油等粒子),雖然每一次的接觸是微量,但一定會粘附在皮膚上。所以從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都市人的生活環境並不能為我們的皮膚提供適當的環境。

第二個理由是醫學界對皮膚的觀點有所改變。

以往的醫學界認為皮膚越“乾淨”越好,所以一直主張要完全洗掉皮脂方可預防疾病等等,認為角質,皮脂等只是一般的“有害”代謝物。但近年來冒出來了另個概念,就是皮膚當作屏障的作用(Skin barrier)。(醫學研究不斷有突破,所以醫學概念也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例如以前認為牛油有害,於是植物牛油便流行起來,但現在的概念又變了,證實牛油並非有害健康等等。)

人體的水分含量高達70%,但由於空氣比人體乾燥,所以體內水分本來就有蒸發的傾向(物理作用),但皮膚的屏障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蒸發的速率,所以體內的水分才可以保得住。

而在空氣中,除了上述的空氣污染外,還漂浮著無數的細菌和化學物質等,伺機浸入人體,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可以依然正常生活,這都是全賴人體皮膚天生的抵抗力。

皮膚中的角質層也可以反射紫外線,防禦皮膚受損,而皮脂就起了保濕和防止細菌繁殖等作用,這就是皮膚與生俱來的抵抗力,也就是它的屏障作用。

一開頭已經說過了,醫學上Skin care指的就是皮膚的看護;其實Skin care並不是依賴藥物和護膚品來Care for皮膚,而是令皮膚發揮和維持天生抵抗力的方法,因而在大部分情況下,Skin care並不需要依賴器具,藥物等。所以有時甚至停用平時習慣塗敷的藥物等,不好說,反而會起了一個Skin care的作用。











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玫瑰痤瘡:Evangeline的來信2

們又看看Wiki是怎麼說玫瑰痤瘡的(撮要):

某類藥物和外用產品中的刺激物可迅速誘發玫瑰痤瘡;有報告顯示某些暗瘡治療藥物與防皺紋療程包括磨皮(Microdermabrasion),Chemical peel,高劑量的暗瘡治療藥物包括異維A酸(Isotretinoin),過氧化笨甲醯(Benzoyl peroxide)與維他命酸(Tretinoin)都可以導致玫瑰痤瘡。而
由類固醇導致的玫瑰痤瘡被稱為Steroid induced rosacea(類固醇玫瑰斑)。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以1066名玫瑰痤瘡患者為對象的一項調查顯示下列情況對患者的症狀最有影響:

陽光照射 81%
情緒壓力 79%
酷熱氣候 75%
風吹 57%
激烈運動 56%
飲酒 52%
熱水浸浴 51%
寒冷氣候 46%
辛辣食物 45%
濕度 44%
室溫偏高 41%
個別護膚產品 41%
熱飲 36%
個別化妝品 27%
藥物(興奮劑) 15%
其它病情 15%
個別水果 13%
醃製肉類 10%
個別蔬菜 9%
乳製品 8%


該症狀一般多見於年齡介乎30~60歲女性(女性患者有男性患者3倍),於有色人種中較少見,多見於膚色白皙的人種。該症狀與暗瘡和脂溢性皮膚炎容易混淆,並且患者可能同時患有這機種症狀。

日本褔島縣醫師會也對玫瑰痤瘡有這樣的見解

玫瑰痤瘡於日本並不算普遍,但常見於白種人。病患者年齡集中在中高年,而且有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為多的傾向。

症狀方面,首先是面部反覆發熱,繼而在數個月後於面頰,前額,下巴等部位產生明顯而幾乎左右對稱的紅斑。玫瑰痤瘡的紅斑有時還會帶有因毛細血管擴張而毛細血管浮現的狀況。

玫瑰痤瘡原因不明,但由於多數女性患者病發時期在更年期前後,所以普遍也認為與雌激素分泌失常等荷爾蒙分泌失常的情況有關連。

玫瑰痤瘡沒有特效藥,所以無法根治,但以藥物來控制病況是可行的做法。


Wiki又怎麼說Steroid rosacea(類固醇玫瑰斑)呢?(撮要)

Steroid rosacea是使用類固醇而導致的醫源性(因治療而引起的)症狀。從病因學角度來看,它與因使用類固醇而導致的痤瘡幾乎是完全相同。

治療方法通常是使用抗炎性抗生素,逐漸減少類固醇的使用,一路到完全斷絕使用類固醇為止,而停止使用類固醇後,面部的濕疹(皮炎)通常會惡化。此時抗生素可舒緩因病況惡化而引起的發炎。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也並不一定能防止Steroid rosacea。

台灣網站也有相關信息;各位可到長庚紀念醫院美容醫學中心Steroid Rosacea 類固醇型酒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玫瑰斑 (Rosacea, 酒渣):一個容易被誤診的臉部疾病”看看。




那麼肥皂對玫瑰痤瘡有沒有用呢?醫學研究顯示屬於人類面部寄生蟲每個人都一定有,但患有玫瑰痤瘡人士面上的蠕形蟎數目多達正常人數倍)的毛囊蠕形蟎與皮脂腺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也可能是玫瑰痤瘡的成因,所以也有如FaceDoctor這樣的肥皂的存在;據稱其藥效成分可以有效殺滅蠕形蟎,對部份患者有一點效用,但也對部份患者完全無效。

兜了好大的圈子,進入正題了。Evangeline說:
看到討論區很多患者使用了 的wild rose肥皂後說有好轉,
據說是有效收細微血管,所以她們說兩邊面頰散熱快了,退紅方面有好轉。

所以我也購了一個來用,但是用後是有點蹦緊,洗臉後不塗cream還有脫皮的現象,
但是我最怕的還是傳說中的排毒期,因為不只爆瘡,還有發紅,
不過她們說是還沒適應,可能洗兩星期左右才會穩定起來,但我更怕是其實我過敏。

我現在用了幾天,看了你的方法起絲再加水才洗臉,感覺好了點,
因為她們說起泡的話就失去了作用,要起絲之後直接上臉才最有效。
我是不是應該繼續堅持下去?還是轉溫和一點的OLEA NATURAL SOAP?



很抱歉,據我們所知,肥皂並不能有效控制和治療玫瑰痤瘡。(不過
患有Steroid rosacea的話,與合成清潔劑製成的洗面乳等產品比較,OLEA pure olive oil soap,Gamila secret等洗面肥皂可能是更為理想的選擇。)那麼Evangeline聽說的Gamila secret wild rose呢?我們在好奇心驅使之下Google過“Gamila secret” “玫瑰痤瘡”,“Gamila secret” “Rosacea”等字眼,發現除了部份香港網頁外並找不到有網頁和網上發言(我們查過日文,英文和中文)稱Gamila secret對玫瑰痤瘡有效,而且網上消息傳得這麼快,如果Gamila secret對玫瑰痤瘡真的有效,全世界都早該知道了。所以Gamila secret能否醫治/改善玫瑰痤瘡,大家應該心中有數了吧?

Evangeline用過Gamila secret後發覺面部有一點緊繃,洗完後不搽Cream會脫皮,可能與洗得太勤力有關吧?最好注意一下,洗面次數不宜過多,避免用力搓洗,應以泡沫洗面,並充分過水。  假如出現脫皮現象,搽Cream是正確的做法,但Cream中很多化學成分都能誘發玫瑰痤瘡,而患有Steroid rosacea的話,許多化學成份和藥效成分都可導致症狀惡化,所以最好還是諮詢專科醫生意見。我們知道Vaseline petrolium jelly是沒有藥效和不會滲透皮膚的保濕產品,雖然是油膩一點,但基本上不會造成刺激,所以妳也可以考慮它。

Evangeline也當心使用了Gamila secret後會爆瘡和過敏。我們不能確定Evangeline面上有沒有因玫瑰痤瘡而起的“暗瘡”,但這由玫瑰痤瘡引起的看似“暗瘡”的東西其實是膿包而不是“暗瘡”;正式暗瘡內部會有粉刺,但玫瑰痤瘡看似“暗瘡”的東西是膿包,內部並沒有粉刺(因
Steroid rosacea爆發的“暗瘡”也是膿包

哎,又是這一句:
她們說起泡的話就失去了作用,要起絲之後直接上臉才最有效。

前兩天剛剛寫了有關“泡”和“絲”的文章,請參閱這裡,還有這裡這裡

Evangeline,請問Gamila secret用了多少天了?目前“面油”分泌多不多?假如連續使用10天,兩星期都沒有爆瘡,妳大概可以繼續使用它,轉用更保濕的OLEA pure olive oil soap
也應該可以

2012年5月7日星期一

想問下咁其實起絲同起泡有沒有大分別?或是會影響功效??

這是網友WUWU的提問:

你好,想問下咁其實起絲同起泡有沒有大分別?或是會影響功效??謝。




Hi WUWU,


似乎不少朋友還是認為“起絲”是個“重點”,因而困擾了不少消費者。

起絲和起泡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現象;使用OLEA natural soap或者以色列婆婆肥皂時會產生“起絲”的現象,但起絲的現象其實沒有甚麼值得討論的地方(更談不上神奇),而起絲也不會激發任何東西;“起絲”的現象只是被以色列婆婆肥皂硬說成“神奇”,於是搞到不認識肥皂特性的消費者以為真的神奇。

這句話可能令以色列婆婆肥皂用家們失望,但“起絲”最多只不過是確認肥皂中有沒有含有甘油的方法罷了。

起絲的功效/意義不大,它只不過是肥皂的溶解過程中的一部分;
使用OLEA natural soap或者以色列婆婆肥皂時,妳看到的“絲”其實就是肥皂接觸水分後由肥皂中溶解出來的甘油而已。就算看不到起絲也好,當妳使用OLEA natural soap或者以色列婆婆肥皂的時候(起不起泡沒有相關),肥皂中的甘油一定會溶到妳手上或者在起泡網上,是完全沒有必要刻意地去拉絲或等到起絲的。

真正的天然/有機肥皂本身就會含有甘油(有保濕效果),但並非是後來添加的甘油,而是在皂化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甘油。但較為大眾化的超市/藥房“大牌子”肥皂就基本上不含甘油,所以也起不到絲。

甘油是粘稠的物質,所以才會起到絲,但它不會起泡。然而使用肥皂時所產生的泡沫便來自肥皂本身,也就是肥皂的表面活性劑(又稱界面活性劑)特性

起泡的第一個作用/功效是減少雙手和面部皮膚間的摩擦;泡沫提供了Cushioning和Buffering的作用。肥皂使污垢
脫離皮膚,繼而脫離出來的污垢就與肥皂液混合,然而肥皂泡就起了鎖住肥皂液中污垢,避免污垢再度返回皮膚而導致污染皮膚的作用。過水時,泡沫連同被鎖住的污垢一起被沖走,保持了皮膚清潔的同時也避免皮膚再度被污染,這就是起泡的第二個作用/功效。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玫瑰痤瘡:Evangeline的來信1

這幾天在追看你的BLOG,看到了很多有關肥皂的知識,很有用啊!
我今年XX歲,本身有玫瑰痤瘡的,平常不會痕的,只是兩邊面頰發紅,
看到討論區很多患者使用了Gamila secret 的wild rose肥皂後說有好轉,
據說是有效收細微血管,所以她們說兩邊面頰散熱快了,退紅方面有好轉。

所以我也購了一個來用,但是用後是有點蹦緊,洗臉後不塗cream還有脫皮的現象,
但是我最怕的還是傳說中的排毒期,因為不只爆瘡,還有發紅,
不過她們說是還沒適應,可能洗兩星期左右才會穩定起來,但我更怕是其實我過敏。

我現在用了幾天,看了你的方法起絲再加水才洗臉,感覺好了點,
因為她們說起泡的話就失去了作用,要起絲之後直接上臉才最有效。
我是不是應該繼續堅持下去?還是轉溫和一點的OLEA NATURAL SOAP?


謝謝妳的來信。我們盡可能提供相關訊息,但請首先理解,就算是名醫也不可能在網上進行診斷,所以我們的意見僅供妳和各位網友們參考。

因為玫瑰痤瘡的症狀與其它皮膚炎症相似,(暗瘡,Steroid induced rosacea或者Rosacea-like dermatitis播散栗粒狀狼瘡等)首先希望妳的症狀是經醫生診斷而並非“自我診斷”(由於玫瑰痤瘡沒有明確診斷的基準,皮膚專科醫生也常會誤診;看專科醫生數年才診斷出玫瑰痤瘡的個案也有很多)。

玫瑰痤瘡的發症原因未明,所以目前沒有治療方法,
也無法根治,而且屬慢性疾患;有些醫療機構甚至認為玫瑰痤瘡不是病,而是一種體質,所以控制症狀,避免症狀的惡化尤為重要。







首先認識一下玫瑰痤瘡和一些類似的症狀吧。

玫瑰痤瘡通常以鼻子為中心,皮膚呈紅色便向雙頰擴散的症狀。還有與其病徵非常相似的皮膚疾患就是上面提到的Steroid induced rosacea,Steroid rosacea或者Rosacea-like dermatitis(是同一個疾患,但沒有用一個較為統一的病名,中文名稱為類固醇酒糟或類固醇玫瑰斑等)。Steroid induced rosacea在歐美日等地倒是經常聽見的皮膚炎,但在香港這個甚麼現代病都有的城市卻很少聽說,但以口部為患部的Steroid induced rosacea便是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算是本港可以常聽到的皮炎。

日本杏林大學醫學部皮膚科的狩野葉子助教授對Steroid induced rosacea有這樣的見解:“多數情況下Steroid induced rosacea在長期使用類固醇後便導致。會有面部毛細血管擴張,使面部顯得發紅,也可能出現類似暗瘡的瘡,面部的發熱和刺激等病徵,部份病患偶而感覺痕癢。”

這是多半發生在20來歲到中年女性的皮膚炎,而這個皮膚炎其實與由化妝品等產品引起的面部皮膚過敏有密切關連;不少人在藥房購買類固醇軟膏,為自己“治療”過敏,久而久之,便引致Steroid induced rosacea這樣的疾患。

“原則上Steroid induced rosacea的治療必須要病患停止類固醇的使用,而停止類固醇的使用後的2~3星期,病情便開始惡化,所以不少人會重新開始使用類固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困境。”

“停止類固醇的使用後,雖是暫時,但病情的惡化會持續2~3星期。由於隨之而來的精神上痛苦和心裡不安可能會嚴重,故建議入院。病情較輕,可用抗生素和維他命B2便可以得到改善,而連帶異位性皮炎的情況下,有時會以抑制免疫力之藥劑(Tacrolimus)治療,取代類固醇。”

日常生活方面,要注意避免辛辣食物,飲酒,而化妝品的選用就要格外謹慎。


上述提到的停止類固醇的使用後的症狀惡化是真正的排毒現象(沒有了類固醇的抑制症狀作用,原有的症狀便爆發出來),而某個以色列肥皂聲稱“爆瘡=排毒”一說,我們也解釋過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而化妝品(
化妝品只是統稱,其中當然也包括護膚品)方面,由於可以誘發Steroid induced rosacea的原因也太多,所以盡量避免使用才是明智的做法吧。

使用類固醇來治療面部濕疹和暗瘡,短期可能會有效(其實只是抑制症狀),但長遠通常只會使症狀惡化,但有些醫生偏偏還是使用類固醇來治療這些病患,所以這樣的情況也有可能導致Steroid induced rosacea。

一直被認為沒有副作用的Tacrolimus,可惜近年來也有報告指出它(Tacrolimus藥膏的名稱為Protopic)會引起與類固醇同樣的副作用和其它可致命的副作用,所以目前的第一選擇是
MinocyclineDoxycycline等抗菌藥的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