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看看這些標籤和成分 II

Picture_382_1538.jpg
這是典型的永久性染髮劑包裝上的"注意事項"大特寫。您有閱讀過嗎?



您有染髮嗎?您熟悉化學染髮劑的安全性嗎?

根據日本於2000年進行的統計,20代的女性中有近8成人有染髮,於同年由日本全國理美容製造者協會提供的資料更顯示,在東京為染髮去美容院的人數超出去燙髮的人數,看來染髮潮流是空前的盛行,雖然找不到本港有關資料,相信本港的情況也不相伯重。

化學染髮劑(永久性染髮劑)可使白髮變黑,也可使髮色變得fashionable,是時下很流行的產品。市面購買到的染髮劑,更方便在家中使用,就算沒有人幫手也可以把頭髮染好。儘管這麼普遍的化學染髮劑,相信有不少人也有聽過使用染髮劑後出現頭皮發疹,髮質受損等問題,但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它的安全性呢?我們在這裡詳細了解一下甚麼是永久性染髮劑吧。

染髮劑的類別


根據日本染髮劑工業會(Japan Hair Color Industry Association)規定,於日本本土出售的染髮劑分為永久性染髮劑,半永久性染髮料,暫時性染髮料和漂白劑的4大類,而其他西方國家也是採用類似的分類。其中染髮劑,漂白劑屬於醫藥部外品,毒性強,而染髮料則屬於化妝品,相對毒性較低。半永久性染髮料使用的色素為瀝青,有一定的毒性,染髮效果可持續兩三個星期,而暫時性染髮料則可用洗頭水一次過完全洗掉。那麼永久性染髮劑的性質又如何呢?


永久性染髮劑與頭皮過敏


永久性染髮劑的包裝裡一定有說明書,而在說明書上還一定註明事先要進行Patch test(斑貼試驗),確定使用者對產品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日常用品當中要求Patch test的產品不多,而染髮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同時也說明要求Patch test的產品的毒性是相當高。所以Patch test的需要正好也說明由化學染髮劑引致的過敏反應是較為常見的。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永久性染髮劑多半為氧化型染髮劑(Oxidative Hair Dye)而其主成份是Para-Phenylene Diamine(對苯二胺),是已知和各國衛生當局公認的過敏元兇和毒物。它較常見的過敏反應有皮膚發疹,頭皮痕癢等,而強烈的過敏反應情況下,還會導致喉嚨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萬一不小心進了眼睛,後果更嚴重;輕則有可能引致結膜炎等炎症,重則可導致失明。

斑貼試驗可預防過敏反應


避免由對苯二胺引起的過敏反應,染髮前進行斑貼試驗是最有效的方法。斑貼試驗的正確做法是將少量染髮劑塗敷於手臂內側,放置48小時後觀察有沒有產生過敏反應,以便判斷正常使用該產品時會否對使用者構成過敏的威脅。萬一48小時內察覺任何皮膚異常現象,說明該染髮劑極有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過敏反應,因而應當避免使用該染髮劑。


因為頭皮也較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薄,所以相對來說它的防禦能力也比較低,異物滲入頭皮的機會也較高,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斑貼試驗可以說是最起碼的預防措施。

染髮劑分為兩劑


永久性染髮劑分為兩劑,其中一劑多半含有氧化染料對苯二胺(又稱PPD),可產生很強的染色效果,是最被廣泛使用的染髮劑原料,除前述的過敏症狀外,還有可能引致鼻部,口腔疼痛,咳嗽,血液循環障碍等。也有不少的實驗結果顯示對苯二胺的致癌性,但由於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把對苯二胺分類為致癌物質,故染髮劑包裝上也沒有印上毒性警告的字句。


不含對苯二胺的染髮劑也存在,但還是會含有化學結構與對苯二胺非常相似的Para-Aminophenol(對氨基苯酚)等代用品,而正因為化學結構非常相似,它們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也是非常相似的。

永久性染髮劑的另一劑又含有甚麼呢?它含有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是漂白劑。稀釋30倍的過氧化氫就是一般在藥房都可購到的消毒用雙氧水,但您有聽說過由於雙氧水有致癌性,它是被禁止使用在化妝品裡的?

寧可讓頭皮受到有害物侵害也要染髮是個人的選擇,但消費者必須認清染髮劑含多種毒物,不止損壞髮質,還會危害個人健康,而其藥性強度更遠遠超乎一般消費者的想像。

染髮劑的使用要注意甚麼?

成年人經過反覆染髮,過敏症狀出現的可能性一般都會逐步增加,並且突然於某天出現濕疹等症狀。但在小童身上,生活中由於較成年人少接觸化學品,就算第一次接觸到染髮劑,他們也有可能會對染髮劑裡的化學品產生強烈的過敏反應,導致鼻塞,喉嚨腫脹,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對初生嬰兒和乳兒來講,鼻塞已經足以導致呼吸困難,所以兒童絕對不適宜染髮,而家中有存放染髮劑的話更要千萬小心保管。


懷孕其間的染髮劑使用更有可能引發貧血和高鐵血紅蛋白血症(Methemoglobinemia),阻礙有效地傳送氧氣到胎兒體內,導致胎兒處於缺氧狀態,影響正常發育。

還有,年過40,為日益增加的白髮而煩惱的各位請注意,染白髮時,染髮劑的PPD含量越多,可使染出來的髮色越黑,但長遠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應該考慮Henna(指甲花)等天然代用品。

關於永久性染髮劑有害性的報導
  • 日本環境衛生中心
公益組織日本環境衛生中心(Japan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Center)發行的刊物"生活與環境"於2003年刊登了一篇文章,專題報導有關染髮劑的潛在危險。文章指出,染髮劑有可能引起各種過敏反應,而其中也有引述由染髮劑過敏導致死亡的急性全身性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案例。文章強調由染髮劑引起的過敏反應未必即時出現症狀,有時會相隔數個月,甚至數年,所以就算目前沒有症狀也好,絕不可把染髮劑當作是無害的東西。

該報導更指出,由於染髮劑成份PPD的有害性,芬蘭已於1991年禁止一般性產品中的PPD使用,但於日本出售的眾多染髮劑依然沒有停止PPD的使用。

文章中,大阪市立堺醫院皮膚科東禹彥醫生也指出PPD的替代品,對甲苯二胺(Para-Toluene Diamine,簡稱PTD)與對氨基苯酚(Para-Amino Phenol,簡稱PAP)的有害性其實僅次於PPD,所以就算染髮劑不含PPD也不能掉以輕心。

PPD,PTD,PAP其實都不是色素,這些化學品必須經過與過氧化氫等的氧化劑產生化學反應才可變為色素。但形成色素後,不令色素滲入頭髮就無法染到髮,所以染髮劑裡還含有強力的表面活性劑,以達致染髮的目的。無論怎麼小心,染髮劑還是一定會接觸頭皮,繼而滲入皮膚。於染髮過程,在頭髮和頭皮上發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在這個化學反應過程裡,還會繼續產生其他化合物,但也無法知道這些化合物是有害還是無害。但肯定的是,在顯微鏡下,用過染髮劑的頭髮和頭皮表面會明顯地粗糙,證明頭髮,頭皮都已經受到損傷。

染髮劑生產商也坦白承認PPD是染髮效果最好的原料。雖然有PTD,PAP等替代品,但還是有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所以目前並沒有其他原料可真正替代PPD。生產商建議,如對永久性染髮劑感到不安,消費者可選用非永久性染髮劑。
  • 歐洲委員會
根據美國接觸性皮膚炎學會(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Society),自1880年代以來,PPD在西方國家已成為染髮劑主要原料,而PPD一開始上市,種種健康問題也陸續發生。由於致敏性問題,瑞典,法國,德國都曾經禁止過PPD的使用,為期幾乎長達整個20世紀。但後來歐盟組成後,PPD又被引入市場。



踏入21世紀,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06年7月,基於一項染髮劑用的22種化學品的研究結果,頒令禁止該22種化學品於染髮劑中的使用,並由同年12月1日起生效。該研究結果指出,長期使用該22種化學品有可能導致膀胱癌。

屬於歐洲聯盟(EU)的歐盟消費品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Products,簡稱SCCP)也同時表示,女性定期和長期使用染髮劑有可能導致膀胱癌的發病,並對其惡化也有關連。定期和長期使用染髮劑的消費者人口相當龐大,根據歐盟,超過60%的女性和5~10%男性有每年染髮6~8次的統計資料。

Guenter Verheugen歐洲委員會副委員長(企業,產業部門)表示,無法證明安全的物質不應該在市場上流通,高度安全標準不但可以保護歐盟消費者,也可以為歐洲化妝品行業界帶來法定的確實性。該禁止令的執行部門稱,由於染髮劑業界本身無法提供證據證明這22種化學品的安全性,故此採取上述措施。下列為該22種被禁的化學品名單以供參考:

6-Methoxy-2,3-Pyridinediamine and its HCl salt
2,3-Naphthalenediol
2,4-Diaminodiphenylamine
2,6-Bis(2-Hydroxyethoxy)-3,5-Pyridinediamine
2-Methoxymethyl-p-Aminophenol
4,5-Diamino-1-Methylpyrazole and its HCl salt
4,5-Diamino-1-((4-Chlorophenyl)Methyl)-1H-Pyrazole Sulfate
4-Chloro-2-Aminophenol
4-Hydroxyindole
4-Methoxytoluene-2,5-Diamine and its HCl salt
5-Amino-4-Fluoro-2-Methylphenol Sulfate
N,N-Diethyl-m-Aminophenol
N,N-Dimethyl-2,6-Pyridinediamine and its HCl salt
N-Cyclopentyl-m-Aminophenol
N-(2-Methoxyethyl)-p-phenylenediamine and its HCl salt
2,4-Diamino-5-methylphenetol and its HCl salt
1,7-Naphthalenediol
3,4-Diaminobenzoic acid
2-Aminomethyl-p-aminophenol and its HCl salt
Solvent Red 1 (CI 12150)
Acid Orange 24 (CI 20170)
Acid Red 73 (CI 27290)

上述禁令頒布後,曾在歐洲,北美各國引起巨大風波,但在日本卻沒有怎麼報導這訊息,好像在香港也沒有甚麼印象聽說過有關訊息的報導吧。

本身為記者的日本書籍"育毛物語"作者双田譲治也曾經為寫作,收集有關染髮劑危害性的資料,訪問過不少皮膚專科醫生,結果他卻發現只有少數醫生知道染髮劑的致癌性問題,不過醫生們還是一致認同染髮劑幾乎是最惡劣的致敏物質。醫生們還指出化學染髮劑的致敏性本來就很高,假如在現今的制度下開發和向有關當局申請這樣的產品(如PPD),當局是絕對不會接納和通過這樣的刺激物,是只不過到目前還沒有找到適當的替代品而已。

  •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對化學染髮劑也有發表以下注意事項:

不小心使用染髮劑可傷害皮膚,頭髮和眼睛。

FDA繼而列出一部份由染髮劑導致的常見健康問題如下:

  • 脱髮
  • 燒傷
  • 發紅
  • 皮膚痕癢,疼痛
  • 臉部腫脹
  • 呼吸困難

以下是FDA提出的染髮劑安全使用方法:

  • 依照產品說明書染髮。注意所有"注意"和"警告"事項。
  • 染髮前進行斑貼試驗(美容院也應於染髮前進行斑貼試驗)
  • 絕不可用於眉毛和睫毛,有可能傷及眼睛,甚至失明。FDA不容許廠商建議消費者應用染髮劑於眉毛和睫毛。
  • 避免兒童誤取。
  • 塗敷染髮劑後等候時間不應超過說明書指定的等候時間。
  • 染髮後以清水充分清洗頭皮。
  • 塗敷染髮劑時戴上手套。
  • 由於可能傷及頭皮和頭髮受損,不可同時使用多於一種的染髮劑。

避免接觸至敏源

若要避免接觸到洗衣液,沐浴露,洗髮露等清潔劑產品中的致敏源,只能減少使用或停止使用這類使您產生過敏診狀的清潔劑;因為致敏源有可能是合成界面活性劑本身,其他添加物,甚至可能是這二者接觸水分和污垢後結合而成。由於一般清潔劑也未必會提供完整的成份表,或是成份表異常複雜,單看產品標簽說明也未必可以判斷甚麼才是安全,可以放心使用的產品,所以您對成份有所懷疑的話,應盡量避免使用該產品。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至敏源的機會有好多,而且還是自願去接觸的。以永久性染髮劑為例,它的成分裡多半會含有一個化學藥品PPD(對苯二胺),是各大衛生組織和各國衛生當局都一至認同的至敏源,而且有害性特別高。它甚至已被證實有至癌性,但多數消費者依然忍受由PPD引起的種種過敏症狀,堅持染髮。由PPD和個人護理產品中所含的致敏源引起的過敏症狀不一定即時顯現,它可能相隔數小時,數天,數個月,甚至數年,所以下一次想染髮的時候請各位再三考慮。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低敏,無添加,有機等標簽有甚麼意思?

當我們選購任何產品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會基於價格,效用等因素,而消費者也希望根據產品標簽上的說明,找出適合自己的產品。但很遺憾的是,至少目前應用在洗衣液,沐浴露,洗髮露,洗潔精等清潔劑產品的標簽是既不完善,又有誤導成份。

近年來,不少個人護理用品都標榜低敏,抗敏(Hypoallergenic),無添加(No additive),有機(Organic)等標簽用語,但有多少人真的理解這些標簽的含義呢?

使用低敏產品真的不會導致過敏反應嗎?製造商對低敏的通常定義是指某產品經正常人士使用後,沒有產生過敏反應,即會稱該產品為低敏,但對於體質較為敏感或已有皮膚疾患人士而言,低敏標簽是幾乎毫無意義的。再者,低敏,抗敏等標籤的使用也無需經過有關衛生當局的認證和批准,也沒有明確的衛生標準,那麼這個標籤的用途也只不過是宣傳手法而已。

即使市面上眾多化裝品,個人護理產品,清潔劑等產品都標榜無添加,但鮮為人知的是,多數產品的原材料中都早已含有BHA,BHT(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utylated hydroxytoluene二者均為針對油脂成份的防腐劑),甚至含有早在原材料種植過程就已經受到農藥等污染的植物性原材料(植物油脂等)。再說,以日本的標簽法為例,法例曾經容許過產品配方中,含量微少而不直接產生效用的成份則不必列在成份表中,但對於體質較為敏感或皮膚防禦機能過低人士而言,即使極其微量的隱形添加物也可能導致過敏反應。

美國標簽法的情況又如何呢?由於官方頒布的有機個人護理產品標簽門檻遠低於其有機食品標簽標準,令某些製造商利用這個漏洞,推出不少假有機產品。譬如,雖產品成份只含少量有機成份,但加以大量水分(水分不應當稱為有機成分,但於成分標籤中把水分當作有機成分的商家也有不少),非有機,甚至未經政府當局認可的人造成份後,製造商在產品牌子和名稱加以有機二字,混淆消費者,而且當然也不列明有機成份含量。識別有機清潔劑等個人護理產品,應該要認明有機認證由哪一個認證機構發出,然後再確認有機成份如100% organic(100%有機),Organic(有機成份含量在95%或以上),Made with organic ingredients(有機成份含量在70%或以上)等。

本港市面上個人護理產品包裝上常見的Natural,Pure,Clear等字句,相信其實也沒有受到充分的法例監管,而當局對這些宣傳字句的使用也還沒有立例,那麼這些標籤還值得去信賴嗎?消費者要學會看懂成分表,成分表內容不明確的產品也最好不要使用。

2010年12月14日星期二

看看這些標籤和成分 I


















這是所謂的梘液,明明印了Hand soap,但成分裡根本沒有肥皂,再細看密密麻麻的小字才看到主成分是SLS(十二烷基硫酸鈉),是合成界面活性劑,說得再明一點,是洗潔精。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洗衣液,沐浴露,洗頭水等產品與殘留物

您覺得洗衣液,沐浴露,洗髮露等產品,是否用得越多,清潔效果會越好?或者有沒有覺得用了很多清潔劑,皮膚反而出現問題,奇癢無比,刺痛,甚至發疹?洗得如此乾淨,為甚麼會有這樣的過敏反應?

因皮膚敏感就醫過的朋友都知道,皮膚敏感是由致敏源導致的。所謂病從口入,如證實致敏源祇在個別食物中(如果仁,蝦等)的話,您可戒口,避免進食某些食物即可防止皮膚敏感。但不可不知的是,致敏源還可以透過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侵入體內,照樣導致皮膚敏感。

洗衣液,沐浴露,洗頭水等清潔劑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化學物。以洗衣液為例,洗衣本來是為了衣物的清潔,但您知道經一台全自動洗衣機洗滌後,衣物到底有多乾淨?日本一家獨立化驗所FCG Research Institute, Inc.曾經做過一項洗衣試驗,使用了一種很普遍的合成表面活性劑LAS(合成表面活性劑是洗衣液,沐浴露,洗髮露等清潔劑產品的主要成份),以一台全自動洗衣機洗滌衣物,並沖洗兩次和脫水後錄得14.4%的表面活性劑依然殘留在衣物上。

此項試驗祇是針對衣物上的殘留合成表面活性劑,而並沒有測試洗衣液所含的其他添加成份(螢光劑,酵素,柔順劑,保存劑,香料等)的殘留量,可是單看合成表面活性劑殘留量,本試驗的結果已經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關注。使用沐浴露,洗髮露等產品後,人體皮膚上會同樣地留下合成表面活性劑等殘留物,而絕大多數的清潔劑殘留物更是難以一下子完全沖洗,而會透過皮膚慢慢侵入體內。

其實現時的洗衣粉,洗衣液和節約用水型的洗衣機的搭配也應該關注。目前洗衣劑配方基本上是使它不起泡沫或只會起少量泡沫,所以就算洗衣劑用量過多也不易察覺。再加上節約用水型的洗衣機的自動清洗,過水程序用水不足,因此也無法沖走這些洗衣劑。而洗衣程序完畢後衣物散發的香氣其實就是留下了殘留洗衣劑的證據。

皮膚專科醫生都指出,清潔劑留下的殘留物與皮膚接觸後有可能導致皮膚過敏,皮膚炎,甚至濕疹;在不少的情形下,當您停止使用這些清潔劑一段時期後,皮膚炎症狀或會逐步自然消失,這也正好證明了致敏源就在您慣常使用的清潔劑中。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濕疹,皮膚過敏和個人護理產品

來自多國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濕疹患者就醫的個案有大幅上升的趨勢。

英國Mother and Baby雜誌進行的一項訪問顯示2,000個家庭中,六成家長為嬰兒每日至少洗澡一次,有兩成家長隔天洗澡一次,少於兩成家長則避免每周為嬰兒洗澡次數不超過3次。

該次訪問結果顯示,近四成男嬰和超過三成的女嬰中,每三個嬰兒中就出現超過一個嬰兒有皮膚過敏,是他們父母親年幼時的兩倍,而受訪當時已經患有濕疹等皮膚疾患的嬰兒數目也達到他們父母親年幼時的兩倍。而兒科專家對統計結果也表示,每日洗澡和嬰兒皮膚疾患是有一定的關係。

英國愛丁堡大學也有一項報告指出,根據當地由2001年到2005年之間之門診紀錄,濕疹個案增加42%,普通科有關濕疹藥物處方也增加57%,而發病率最高的患者為5至9歲男童。相關專家認為濕疹個案增加与環境污染,洗澡次數,使用不當的個人清潔用品和護膚品有密切關係,並認為假如幼時能夠有效控制濕疹病情,有可能減輕成年後的濕疹再發。

本港不少皮膚專科醫生也有与上述類似的見解,而部份醫生更指出洗潔精的過度使用和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俗稱主婦手)的關連。

皮膚專科醫生表示主婦手在香港頗為常見,由長期或經常接觸洗潔精等清潔劑導致,從事家務和從事髮廊,飲食,醫療等行業人士中常見。尤其自沙士在本港爆發後,衛生署的勸喻下市民養成了有事沒事都以所謂的梘液洗手的習慣,大大增加市民接觸清潔劑的頻度,導致患主婦手的求診個案暴升近三成,而當中患者更以小童為主。專家指出,如此洗手,很快便導致發炎,脫皮,甚至潰爛。

目前市面上的肥皂產品流通量極少,因而可以推斷消費者每日使用的個人護理產品如潔膚品,洗髮水,沐浴露等的主要成分應該都是合成界面活性劑,同屬洗潔精之類的產品,所以進一步可以推斷,上述種種皮膚問題的成因,極有可能和目前主流個人護理產品裡的合成界面活性劑(洗潔精的有效成份),或者與產品裡的添加物所有關。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合成界面活性劑的貢獻和未知 II

還有近期值得關注的是,以植物油脂為原材料的合成界面活性劑/合成表面活性劑的出現。生產商也許意識到消費者對石油化工產品製成的合成清潔劑有所質疑,紛紛研製了以椰油, 棕櫚油等植物性油脂為原料的合成清潔劑。但不可不知的是,無論由石油化工產品或植物性油脂製成的AS(Alkylsulfate)、AE(Alcohol ethoxylates)等合成界面活性劑,到底還是AS或AE,化學結構上是一模一樣的。雖然原料不同,但成品的化學性質,安全性等和石油化工手法提煉出來的AS、AE等合成界面活性劑是沒有任何分別的。

現時市面上的清潔劑產品,絕大多數都含有合成表面活性劑或者已經完全被合成清潔劑(主要成份為經高溫,高壓製成的合成表面活性劑)取代,所以名副其實的肥 皂產品可以說是寥寥可數。在合成表面活性劑不會被人體吸收和不滲透皮膚的大前提下,清潔劑產品的成份表也通常是異常複雜或異常簡約;不一定列出全部成份和添加劑,或者就算列出含有可疑成份也好,大部分消費者還是看不懂,也不會明白成份的安全性。与化妝品的情況一樣,也正因為這些可疑成份已經被界定和皮膚只 會有短暫接觸而並不被皮膚吸收,對可疑清潔劑成份的管制也同樣寬鬆。

本港皮膚專科醫生, 外國多個團體都已經證實合成清潔劑(synthetic detergent)對異位性皮炎(Atopic Eczema),特應性濕疹(濕疹),皮膚異常乾燥,主婦濕疹等症狀有直接影響,但多數患者和消費者還是依然無動於衷,而市面上也很難看到不含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個人護理產品和清潔劑。反觀歐美日等國家有不少消費者是非常質疑目前食品中的添加劑和合成清潔劑的安全性,並且避免含有可疑成份的產品,結果有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一股放棄合成清潔劑,回歸肥皂的潮流也因而出現。

合成界面活性劑的貢獻和未知 I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都會想到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沐浴露,洗頭水,洗衣劑等產品可能多半都不是肥皂,而是石油提煉出來的合成界面活性劑。

合成界面活性劑的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應用層面也廣泛。我們身邊的合成界面活性劑,除了合成清潔劑,還有在食品,化妝品,醫藥產品等等的應用:

食品

食品中,合成界面活性劑的作用是乳化劑,使水分和油脂融合在一起。乳化食品有如植物牛油,牛油,沙律醬,雪糕等。由於是食品,所添加的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安全性是首要條件,因此也只有少數而被限定的合成界面活性劑可選用為食品添加劑。

除合成界面活性劑外,大豆成份中和蛋黃成份中也存在天然乳化劑。

化妝品

塗在皮膚上的乳液,乳灀等化妝品要依賴合成界面活性劑來乳化,化裝水則以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可溶性,使香料,油脂,藥物溶於化裝水中,粉底類產品使用合成界面活性劑,令粉末均勻地擴散等等,有各式各樣用途的合成界面活性劑。由於化裝品被認定並非用來讓身體吸收,同時也被認定不會滲透皮膚,所以与食品上的應用比較,對添加於化妝品的合成界面活性劑的管制也寬鬆許多。

醫藥產品

合成界面活性劑作為主劑的時候,它可以是殺菌劑。當合成界面活性劑為助劑時,它可使脂溶性物質溶於水,使藥劑配方中脂溶性和水溶性物質並存,也可使油脂擴散在水分裡,使藥膏擦起來清爽,不油膩。和食品一樣,添加於醫藥品中的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安全性是首要條件,因此也只有少數,被限定的合成界面活性劑才可添加。

工業用途

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工業用途也非常廣泛,紡織,製紙,建築,塑膠,礦業,金屬等行業均有使用合成界面活性劑。當然也會以清潔劑使用,但在工業用途上,它的乳化,分散作用更為重要。它還可使沒有水溶性的農藥溶於水,其乳化劑作用在農業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雖說合成界面活性劑/合成清潔劑使人們更容易和以更低廉的代價得到衛生,但和人類共存了5000年的肥皂相比,合成清潔劑還有許多的未知。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甚麼是番梘,梘液, 表面活性劑?

大家可能從沒有注意到,卻認為市面上見到的番梘,梘液都是同類東西,如番梘加水即是梘液?其實本港口語中的番梘,梘液,梘粉等名稱是不正確的。尤其對皮膚過敏人士來說,明白番梘,梘液等的區別可能是很重要。

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

表面活性劑也成為界面活性劑,可使水油融合,以達致去污作用。表面活性劑也可分為三大類;番梘是表面活性劑的一種,而大豆,蛋黃等也含有天然表面活性劑成份,還有近代開發,發明的表面活性劑則屬於合成表面活性劑。

番梘

番梘的正式名稱即是肥皂(Soap)。

純正肥皂的原材料則只有油脂,苛性鹼(苛性鉀或苛性鈉),水份,屬於表面活性劑。純正肥皂也可分為鈉皂和鉀皂,鈉皂的外表通常是我們熟悉的番梘,而鉀皂通常是膠狀或液體,是真正名副其實的梘液。為免混淆,以下統稱番梘為肥皂。

肥皂也有品質的高低,甚至可能含有不必要的添加劑,而原材料油脂更可影響肥皂的溫和性。

肥皂歷史

據歷史記載,最原始的肥皂的已在公元前3000年存在;古羅馬人在烤羊拜祭的時候,羊肉油脂滴到熱炭灰上產生化學變化,偶然形成近似肥皂的物質。而當時人們發現滲有這個物質的泥土具有神奇去污作用,並受到重視。在相若時候,美索不達米亞人(現伊拉克)也已在使用肥皂漂洗織布。

商品化肥皂的生產於公元八世紀,在南歐開始,而從此在世界各地逐步開始了肥皂的生產。這樣算起來肥皂已經有5000年這麼悠久的歷史了。

合成清潔劑(Detergent)

合成清潔劑的去污成份是合成界面活性劑,多屬石油化工產品。最常見的合成清潔劑有洗衣粉,洗衣液,洗潔精,沐浴露,洗頭水,牙膏,還有所為的梘液等。正如肥皂,它可以是液體,固體或粉狀,通常還含有其他多個成份如酶,螢光劑等。

合成清潔劑的歷史

合成界面活性劑的研製始於19世紀,但當時的合成界面活性劑用途並非為清潔劑,而是染料的添加劑。其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研製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合成清潔劑,但由於去污力低,戰後就遭到淘汰。

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終於研製成具有高度實用性的合成清潔劑,並在軍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該合成清潔劑的主要成份為ABS(Alkylbenzene sulfonates烷基苯磺酸鹽),於戰後得到急速的普遍,而其他合成界面活性劑也相繼研製成功。一路以來合成界面活性劑都是石油化工產品,是廉價而適合快速大量生產的產品,於是合成清潔劑開始逐步取代我們身 邊的肥皂類清潔劑。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市面上的肥皂為甚麼這麼少?


市面上的肥皂為甚麼這麼少?

大家有注意到嗎?在過去的20年左右,肥皂開始慢慢地消失,藥房,超市裡的肥皂都一個一個的給液體沐浴露取代。大家有沒有覺得肥皂的消失好像是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準提高的結果?沐浴露的出現和肥皂的淘汰發生的相當smooth,大概也沒有人理會過,但如今沐浴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不少問題也開始表面化了。

今天,肥皂已幾乎完全被液態的清潔劑所取代,但肥皂還有需要嗎?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士一口咬定肥皂不應該拿來作為潔膚用品,但是基於甚麼道理呢?

本人是肥皂用家,想藉這個blog來分享一下肥皂的知識,希望可以喚起大家的好奇心,重新認識一下肥皂這個古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