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Kylie的來信

Hi,

I just bought a OLEA Olive Soap today through your website...... I will apply sunscreen SPF 40 or BB cream every day, should I use other cleaning milk to clean my face first or can I just use the OLEA soap?


Hi Kylie,

SPF40的Sunscreen和Cleansing本身都有問題,BB cream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



關於Sunscreen和SPF,請參閱這裡

致於BB cream,品質殘差不齊,應該注意使用;蘋果日報(台灣)有報導韓國IPKN公司的BB cream含致癌螢光劑的消息,同樣是韓國公司,LJH公司旗下Cellabel品牌的BB cream也被驗出含有Formaldehyde,在日本被厚生勞働省(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政府衛生部門)下令回收等消息隨處都查得到。

我想Kylie說的Cleaning milk應該是Cleansing milk吧?Cleansing(有關Cleansing的Entry目前還在更新中)後再以洗面產品洗面就是日本人所謂的Double洗面Cleansing對皮膚造成不少破壞,所以如果沒有化妝(面上沒有化妝品等“污漬”的話),Cleansing是應該要避免的Process。

BB cream的BB是Blemish Balm(瑕疵膏)的意思,原來是美容外科手術後,穩定與保護傷口專用的產品。但目前不少BB cream發展到All-in-one產品,有些產品除前述用途外同時還有防UV,Anti-aging,Whitening,Foundation,Concealer等等功效。說的極端一點,BB cream基本上是類似液體狀Concealer(遮瑕膏)的東西,而它還會隱蔽毛孔,所以塗用後會與皮膚黏附得非常緊密,非用Cleansing產品才可卸掉。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吉木伸子論女性各種皮膚問題的首要成因為Cleansing產品

從事美容皮膚科10年,認識到不少日本Skin care的實情,而其中大部分女性過份使用Cleansing產品是尤為值得大家關注的狀況。

面對因化妝品而導致皮膚問題就診的患者,我首先會提供如何的建議呢?記得剛開始執業的時候,我為這個問題困擾多時,懷疑可能是化妝水不適合,或許是防曬產品刺激太強烈等等,但由於化妝品的種類繁多,找出真正導致皮膚問題的罪魁禍首,實在很困難。

提供如此Consultation可能會受到皮膚科學會的批評,但累積了10年經驗,因化妝品而導致皮膚問題就診的患者也看多了,我最近領略到對她們最中肯和正確的建議就是首先勸告她們停止使用慣用的Cleansing產品,改用其它產品後再繼續觀察。

其實醫學是科學的一部分,而身為醫務人員的我,應該顧慮到化妝水,乳液,粉底,護膚品等所有化妝品導致皮膚問題的可能性,毫不科學的一句“首先停止使用慣用的Cleansing產品”也許不是一個醫務人員該說的話。連檢驗都還沒有做,一開始便聽了我這樣建議的患者也會懷疑我的診斷,但實情就是這樣;回顧開始執業到現時的過去10年的統計,因Cleansing產品導致種種皮膚問題的百分比一直壓倒其它的原因。

我之所以稱Cleansing產品為罪魁禍首,是因為粼粼種種的Skin care產品中,它扮演的角色實屬“另類”;Skin care產品為的是護理皮膚,但其中Cleansing產品則剛好提供反的作用,它為的是清除面部的化妝品(人為地塗在皮膚上的“污漬”),所以使用Cleansing產品便始終無法避免為皮膚帶來種種的壞處。

最近的化妝品發展到不易乱妝,使Make up不會走樣,同時還會隱蔽毛孔,所以塗用後會與皮膚黏附得非常緊密。Cleansing產品就是為清除這麼頑固的污漬(化妝品)而開發,所以它對皮膚的負擔必然沈重。而化妝品變得越不易乱妝,Make up越不易走樣的同時,Cleansing產品也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強效,所以難怪Cleansing產品導致的皮膚問題也越來越多。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吉木伸子論Oil cleansing產品的陷阱

目前Oil cleansing產品大行其道,各個化妝品廠商都在製造這類產品,其銷量更曾經蓋過其它類Cleansing產品。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Oil”的生產成本低。

Oil cleansing產品於生產過程不須經過乳化(加工成Creamy的Texture),所以生產程序變得較簡單,而產品容器(Packaging)也可以簡化,使用簡單的Pump(泵)就可以了。由於Oil cleansing產品在長時間儲存後也不會出現“分離”的情況,所以更適合大量生產和長期儲存。反而如Cream type cleansing產品就需要乳化,然後還要包裝成Tube package(如牙膏包裝)等,成本肯定會高一些。

所以Oil cleansing產品大行其道,其實只不過就是消費者默許廠商,讓他們使用廉價材料,給廠商提供了方便和生意蒸蒸日上的機會。結果呢?搞到現在到處藥房都是廉價Oil cleansing產品,更引起低價Oil cleansing產品的價格競爭,但這樣的現象對消費者來說絕不是好事。

再好的Oil cleansing產品也好,它絕對會給妳皮膚帶來不良影響。假如一定要用Oil cleansing產品,應該盡量選購“好”品質的產品,決不可貪便宜。有些所謂名牌Oil cleansing產品宣稱含有“珍貴天然油脂”等,可是油脂的品質並非最關鍵;含有最珍貴的油脂也好,為了卸掉含在化妝品裡的大量油脂,所有Oil cleansing產品都含有更強效的界面活性劑,因此Oil cleansing產品對皮膚的刺激一定大。

2012年6月6日星期三

吉木伸子論化妝品色素不會沉積於皮膚中

化妝品的色素與刺青的原理完全是兩回事,但在美容業界卻存在一個眾多人都相信的迷信。它說:“卸妝要徹底,否則化妝品的色素會沉積於皮膚中,產生色斑,皮膚變色等問題。”眼看五顏六色的化妝品,難免會想像到皮膚被化妝品的色素染到色,但請放心,這完全是迷信而已。

無論有沒有Cleansing都好,化妝品的色素絕對不會被皮膚吸收。也許有人不相信這個說法,我就據兩個例子給大家聽聽吧。

  1. 假如睡前不卸妝,然而化妝品的色素真的在妳睡眠期間被皮膚吸收的話,日間的化妝又怎麼解釋呢?一般來說,上班和睡眠都是8小時,那麼日間使用的化妝品色素也被皮膚吸收了嗎?早上用的Eye shadow,到晚上時候也不會沉積在皮膚中。
  2. 主要令顏料半永久性地沉積於皮膚中的方法是刺青(紋身,紋眉等),以針來刺進(植入)顏料於皮膚中,使顏料半永久性地殘留於皮膚內。由於顏料留在真皮層,所以在皮膚表面怎麼洗也不會洗得掉,用另個說法,必須將顏料刺進真皮層,否則色素不可能會沉積於皮膚中。
說的直接一些,就算不卸妝就睡覺,顏料色素也不會進入皮膚內。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吉木伸子論搓洗不能袪除毛孔污漬

無論如何搓洗也無法洗淨毛孔的污漬。

與Cleansing有關的皮膚問題不斷發生,其實這與日本的Skin care實情息息相關。而Skin care行情中,近期最為引起消費者注目的就是“毛孔熱潮”。媒體廣告中的“毛孔Pack”帶起了這個“毛孔熱潮”,它也立即為美容業界帶來了全新商機:縮小毛孔。

長久以來,日本女性的最大美肌敵人是“膚色暗啞”等與膚色有關的問題,但“毛孔熱潮”一到,“毛孔問題”便迅速取代了膚色問題,成為美肌敵人Number one。而“毛孔熱潮”商機中,最成功的產品應該算是Oil Cleansing產品。媒體廣告不斷播出以“Oil”溶解毛孔中污漬的片斷,順理成章,“Oil”就成了最主流的Cleansing產品。



剛剛做完毛孔Pack,黑頭,角栓少了,但毛孔始終不會變小

偶而也有人說“搓”或“捽”可使角栓剝落,但這純粹是因為“摩擦”這個物理現象而導致,而以前也提醒過“摩擦=皮膚變黑”,然而要明白的是,就算角栓剝落了,毛孔還是不會變小的。

Cleansing產品本來就是拿來卸妝之用而非清理毛孔之用。正如其它清潔劑一樣,每個產品有它固有的用途;沒有人會使用洗碗碟清潔劑來洗面,更何況是化妝品?

2012年6月4日星期一

吉木伸子論摩擦可引致黑色素的產生

卸妝時Eyeliner特別難卸,於是好多人會有意無意間死捽,爛捽,長久下去會有甚麼問題呢?答案是妳死捽,爛捽的部位的皮膚會因摩擦而變黑。

對皮膚進行摩擦和“捽”等行為一定令該部位皮膚變黑,而這種症狀還有正式名稱,叫做摩擦性黑皮症(Friction melanosis或Towel melanosis)。




有習慣在沐浴時以尼龍浴巾搓背的人士很可能會有上述的症狀;長年左右交叉搓背的結果,被摩擦部位的皮膚變黑,剛好呈“X”狀。

摩擦=黑色素的形成,所以長期以來以搓洗的方法洗面,面部皮膚也會逐漸變黑。尤其眼部周圍的黑色素較為活躍,所以長期以棉棒,棉花等摩擦該部位,這個部位的皮膚會慢慢變黑。

這個見解可能極端了一點,但為了徹底卸Eyeliner和Mascara而死捽,爛捽,倒不如卸妝卸得差不多就停手,第二天早上睡醒了再算。(面上剩下些微Eyeliner和Mascara也不會滲透皮膚,沒有多大壞處。)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濕疹和各式各樣的“水”產品

濕疹,異位性皮炎是皮膚科醫生都承認無法醫治的皮炎,而受濕疹,異位性皮炎折磨的人卻每日都在增加。不少患病者和他們的父母會不惜一切,聽到甚麼產品/療法有效,便去嘗試;廠商,商人也利用機會提供種種昂貴而未經證實有效的產品和療法等,而其中一類產品便是各式各樣的“水”和相關產品。

看準了消費者不惜一切的心態,這樣的“ABC水”,“XYZ水”等產品售價奇高,但產品有無效就見仁見智了。

我們看過不少醫生和研究機構發表的文章,覺得現實中祇有兩個“水”產品真正起到作用,而且並不太貴;一個是自來水的軟水裝置,另一個是自來水的除氯裝置。即使少量的肥皂或沐浴露等屬於“梘液”的產品,使用軟水可使這些清潔劑起到很多泡沫,所以可以間接減少肥皂或沐浴露等產品的使用量,有助間接減少皮膚上的殘留清潔劑與其添加物成分。而除氯裝置可以除去自來水中添加的氯的成分。

以前也有提及這個話題,但除氯裝置為甚麼對濕疹有效?

有兩位著名醫生在他們的著作中這樣說:
“不少嬰兒患所患的異位性皮炎其實許多時候是由自來水導致的。自來水裡添加的氯刺激到皮膚而使嬰兒全身皮膚變紅。”
“假如每次沐浴後都出現濕疹症狀,自來水裡添加的氯便十分值得懷疑。”
-日本新瀉大學大學院 安保徹教授著作“體溫免疫力”(2004年)


“每日的沐浴習慣等同身體接觸氯氣,導致肺部的氧氣供應量減少。......也等同加速皮膚老化。”

“15分鐘的熱水沐浴和飲用1公升未經煮沸的自來水會致使身體吸收同等份量的氯氣。......於沐浴過程,自來水經加溫後會釋放氯氣而被人體吸入,其害處比飲用未經煮沸的自來水大得多。”
-美國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新谷弘實教授著作“健康的結論”(2005年)


安保教授是免疫學的世界權威新谷教授則於美國,日本兩地執業的著名腸胃腫瘤科(癌症)外科醫生,他們並不賣除氯裝置,自然也不存在任何利益關係,是純粹分享他們的知識;妳說他們的意見夠不夠中肯,值不值得關注?